铿锵在线

大学生信用卡果真能“喜刷刷”?

9月初,西安各大高校陆续开学,几家银行开始在校园内推广“大学生信用卡”。银行规定学历决定透支额度:本科生3000元、硕士生5000元、博士生10000元。只需提供身份证和学生证复印件,就可以很快申领到一张可透支的信用卡,大学生一时趋之若鹜。但对此,学生家长却并不买银行的账,“欠了钱,谁来还?”(据9月11日《华商报》)。

刷并“快乐”着:食堂吃饭喜刷刷,商场购物喜刷刷,饭店消费喜刷刷,度个周末喜刷刷,过个生日喜刷刷,来个朋友喜刷刷,找个女友喜刷刷。中秋节喜刷刷,情人节喜刷刷,中国节刷一遍,外国节刷一遍,考完试刷一遍,毕业前刷一遍……

刷并痛苦着:爹妈在这边存,孩子在那边刷。刷游戏,刷聊天,刷电脑,刷手机,刷饭店,刷商场,刷刷刷,刷得学生红了眼,刷得爹娘昏了头,刷得债务筑成了墙,刷得学习成绩“大红灯笼高高挂”……

这就是如今大学校园学生刷卡一族现状的真实写照。足见,大学生信用卡并非完全能够“喜刷刷”。

“银行这是在诱导大学生超前消费”。我以为,家长的看法不无道理。安全、方便,这才是目前许多人办理信用卡的初衷。然而,对于在校求学的大学生来说,并没有太多太大的消费需求,平时最大的花销就是伙食费和购买日常用品,根本就没必要拥有银行信用卡。

问题在于,如今在许多人的眼里,银行信用卡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,一些大学生争相办理信用卡,恐怕还是出于面子和攀比等需求。看来,不管有用没用都弄张银行信用卡,纯属穷显摆。

然而,大学生们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:这张看似轻松的信用卡是以其父母来担保的。就是说银行的风险已经转嫁到了其家长头上,一旦学生透支数额过大并无力偿还,对不起,由你的家长来埋单。银行已经留了这一手,因为在银行提供给学生的“申请表上都会让申请人填写直系亲属联系人的姓名,并注明是‘父亲’、‘母亲’或其他亲属,而且需要填写他们的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。” 既赚了利息、卡管费,又子债父还,这恐怕才是银行的高明之处,毕竟银行以获取利息为根本目标。

还应当看到,虽然银行给硕士生和博士生开出了高额度透支的“优惠政策”,但这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,高学历并不意味着其自身就具备了良好的信誉度和较高的偿还能力,很有可能一些办理了信用卡的硕士生、博士生因此背负上巨额债务,最终耽误学业。由此可见,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刷卡消费时,更要抵防着点,可别让信用卡变成了“套”,拴住自己。

诚然,现代教育提倡宽容理念,注重人性化。家里条件好,学生适当多花点钱无可厚非。但是不菲的大学学费、生活费本来就已经是多数家庭,特别是工薪和农民家庭难以承担的一笔不小开支。其实,现实生活中类似报道中所提到的小陈,因一时"喜刷刷"而长时间饱受紧衣缩食之苦的实例并不少见.实践证明,手持银行信用卡,大大增加了诱导学生超前消费、过度消费的机率,容易使他们养成花钱大手大脚、贪图享乐、攀比炫耀的坏习惯,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,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,不仅无助于学生宽容态度的形成,还会对贫困学生造成心理反差,导致对财富的仇视、反感,进入社会后不能树立正确的财富观。

确切地说,产生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信用卡上,而在于学生的头脑里。经验表明,思想不设防,消费会疯狂。即使大学生不办信用卡,其思想上奢侈消费意识尚存,照样会无度挥霍家长的钱财。所以,在思想上筑牢艰苦朴素、勤俭节约的防线最关键。

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,其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突出而直接地影响着其一生品德行为,从而影响着祖国以后的发展前途。因此,家庭、学校和社会都有责任加强大学生消费观念的教育和引导,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,加强道德建设,深扎“以艰苦奋斗为荣,以骄奢淫逸为耻”的思想根子,从而使学生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济困助危、自强不息、艰苦奋斗、克勤克俭等优良传统,培养和提高理财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