铿锵在线

蜗居在大城市的精神幻觉

电视剧《蜗居》里,雄心万丈的姐姐海萍为了劝说妹妹海藻留在大城市江州(上海)工作,给她列举了多条留下的理由:上海有大型音乐会,有东方明珠,有大型超市,有高档商铺,有高架轻轨,有豪宅别墅……所以,无论如何一定要留在上海。

海萍的振振有辞,理直气壮,终于把海藻彻底说服,放弃在家乡已找到的舒适工作,决心留在上海打拼。可实际情况怎么样呢?海萍,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,企业里的优秀白领,在上海待了十多年,连一次音乐会也没听过,一次东方明珠也没去过,也没有在高档商铺里买一件东西,整天和妹妹换着穿衣服,甚至为了省坐公交车的钱,干脆骑自行车上下班,一周六天连着吃挂面。因为她是一个蜗居的人,她要节约每一分钱为买房子。至于她当初用来说服妹妹和自己留在上海的那些理由,都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“精神会餐”。

据说北京、上海等大都市里有上百万这样的蜗居一族,他们辛辛苦苦从外地来上学,毕业后就不想回去了,拿着微薄的工资,住在狭小的出租房里,吃着盒饭或更便宜的饭菜,为梦中的住房省吃俭用,斤斤计较。眼看着首付的钱快存够了,房价又呼地一下升上去了,存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的速度,就好像龟兔赛跑,而那只兔子精神得连眼都不眨。想靠父母支援吧,又不忍心,况且多数人的父母也实在拿不出来几个钱。就是这样,他们也决不后退,坚信一条基本原则:宁要大城市一张床,不要小城镇一套房。

咱们能不能换个思路,“树挪死,人挪活”,退一步海阔天空。与其在大都市里画饼充饥,“精神会餐”,当可怜兮兮的“蚁族”或升级为如牛负重的“房奴”,为什么不能回到中小城市或家乡去生活发展?那里生活可能没有大都市丰富多彩,高雅有情趣,没有海萍说的那些“精神会餐”,却有着低成本的消费,慢节奏的生活,稳定的工作,同学亲友的亲情,还有可口的家乡饭菜,熟悉的乡音,都市里难得一见的蓝天白云,最重要的是有买得起的宽大舒适房子。

当年,晋人张翰本在首都洛阳做官,见秋风起,就想到家乡的莼羹、鲈鱼脍,竟然弃官回乡隐居江南。可能有人会嘲笑他鼠目寸光,胸无大志,其实他倒是无意中触摸到了生活的真谛。生活是什么?无非是吃、穿、住、用、行,以及在此基础上或多或少的精神生活,而这些东西在大都市能满足,在小城镇也能满足,市场经济加上信息化社会,大大降低了人们对资源占有的不平等性,打开互联网,无论在北京、上海还是在偏远乡镇,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内容几无二致,跑到北京、上海大包小包买东西的时代也早已一去不复返了。要说差距,家乡或小城镇确实没有大型音乐会、东方明珠那些东西,可蜗居一族的海萍们会舍得去听一次音乐会、上一次东方明珠吗?

当然,电视剧里的海萍还是幸运的,她最终成了苦熬岁月的“房奴”。每天一睡醒,脑子里就蹦出一组数字,房贷、生活费、物业费、孩子学费,每天至少要挣出400元才能持平。而这样的日子要长达30年,这期间她不敢生大病,不敢失业,不敢有任何意外,而大型音乐会、东方明珠之类,恐怕她想也不敢想了。